今天(12月27日)上午,“女功经纬:传统至近代的嬗变”第七届教育影像展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图书馆开幕。
女红又称女功,作为社会、家庭生产的基本技能和方式,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广泛基础。展览以女红的生产、作业方式、传习、教育为主题,通过展现苏绣、顾绣代表作、传习所与学校中的女红课程、工厂女工工作场景等大量图像资料以及近代女红教材、近代上海女性时装等实物,编织一幅女红从传统至近代发展、演变的精彩图景。
策展人、华东师大美术教育系主任毛毅静介绍, 清末民初,善绣女子纷纷向专职绣工或职业绣师转型。同时,近代女工传习所、近代家政教育与近代纺织工厂、女工教育亦随之发轫,女子职业美术学校蓬勃兴起。职业女校为女子谋自立奠定了基础,与清末民间作坊中的女工不同,前者是学校教育,除教手艺外还授以文化知识,后者仅是储备工人。
展区二梳理了从1898年至抗战前设有绣工科、刺绣课的女校或专门的女工传习所、蚕业学校的开设情况,并统计了1901-1937年江苏省设有刺绣课的传习所以及如沈寿、丁渭琦、杨守玉等近代女工刺绣专家,勾画出近代女子女红职业教育的概貌。由张謇创办,沈寿主持的南通女工传习所是近代女功传习所的代表。其刺绣学艺模式已完全突破传统的“艺徒制”,具备了近代教育的模式。传习所的旧址、授课场景以及教师沈寿的作品等相关历史图像是可贵的见证。此外,近代女红教材的整理、解读亦是研究女红教育的重要部分。清代丁佩的《绣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刺绣专著,此后的相关教材不断涌现,以《雪宦绣谱》《苏绣技法》《乱针绣技法》与《苏绣针法与技法》等为代表。
三区所展示的纺织厂与从1923年至1941年前各地女工的工作场景等相关摄影反映出于早期工业化与机器缫丝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女工群体的生存境遇与教育情况。
“冯秋萍们的编织世界”是此展览中的一大亮点。冯秋萍、黄培英是绒线编织的代表人物,她们不仅积极开办编织学校,亦编写多种绒线编织教材,构筑起多彩的“编织世界”。展览打造了类似近代上海石库房的场景,陈列旗袍、套装、学生装等各类近代时装,引导观者体味20世纪20-30年代上海毛纺织业之繁荣。
展览现场不仅循环展播与展览同名的原创文化纪录片,还开展了藏书票拓印、学生创作的剧本游《杨树浦的女儿们》、沉浸式角色饰演《弄堂里的编织记忆》以及钩针编结工作坊等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
展览持续至2024年1月12日。
阅读原文